
民主和流行音樂一起向前走
1986年黨外運動人士,
在台北的「龍山寺」舉行「519綠色行動」,
抗議的民眾高舉「只要解嚴、不要國安法」、「百分之百解嚴」等標語。
1987年總統蔣經國宣告:「台灣地區自7月15日凌晨零時起解嚴」,
實施了38年又2個月的「戒嚴令」自此走入歷史。
繁華榮景,自由民主,讓流行歌也唱出了,它在每個時代的不同憧憬。
1989年一群由獨立音樂人組成的「黑名單工作室」,以台語為主,挑戰傳統音樂框架限制的《抓狂歌》,以及1990年林強的《向前走》兩張專輯,在解嚴後為「新台語歌」創造了另類、異議的語彙,其中以流行歌的形式唱出憤青的躁動與文青的思辨,這張專輯像一顆震撼彈,開啟了台灣流行音樂的本土意識!
詞曲:王明輝
古早古早 阮家住在 今嘛的忠孝東路
食的是 浣沫仔滾蕃薯塊
穿的是 麵粉袋仔做的短褲
出門步步就愛靠走路
三張犁走到火車頭
一蛇路就愛走歸甫
忠孝東路喔 夠卡過去 夠卡過去
夠卡過去夠卡過去 就是蒙仔甫
(完整歌詞請見右方Youtube連結)
「本土運動興起」其實就是台灣多元族群對自我自信心的增加,我們可以看到歌曲開始改變,歌曲不再描述比較灰暗的情緒,歌,它會帶來一些光明,我們從歌曲和歌詞、表演方式中可以看到這些潮流在演變。
1989年「黑名單工作室」推出了台語專輯《抓狂歌》,融合搖滾、民謠和亞洲的音樂元素,嘲諷荒謬的政治現狀,見證解嚴後社會運動最激情狂飆的年代,更開創了人文關懷的「新台語歌」路線。這張專輯不是震撼,是告訴大家什麼是民主和自由開放,王明輝的歌詞寫得很棒,把當時台灣人的饑渴都寫出來了。

OH!啥物攏不驚 OH!向前走
林強〈向前行〉這首歌曲,成為流行經典與社會寫實的創作代表。台灣,由「歹賺吃」轉變為「台灣錢淹腳目」,同時間也受到西方熱門歌曲與經濟起飛的速度感與節奏加快,搖滾曲風大行其道。1990年林強的〈向前行〉,更點出台灣將這個偉大的自由進行式唱出來,台灣流行音樂市場。果然令全球唱片業垂涎欲滴。
林強〈向前走〉
「頭前是現代的台北車頭
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
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
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種的憨子
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
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
OH!啥物攏不驚
OH!向前走」
(完整歌詞請見右方Youtube連結)

豬頭皮的笑魁唸歌
民主的聲浪與喧囂,
讓流行音樂的創作風格,更趨自我化。
豬頭皮(本名「朱約信」),臺南人,台灣從「戒嚴」到「解嚴」他當時正在「台灣大學」就讀,從大一開始,就在黨外運動的活動場所演唱並開始創作,以批評強權政治為主題的歌曲。由於他的歌曲深具反體制色彩,所以當年有「學生抗議歌手」的稱號,他說:「那時原住民的『還我土地運動』、『還我姓氏』、『大學法』、『520農運』…一天到晚都是,1987年(解嚴)之前我們就在走街頭!」
在街頭的所見所聞,更成為豬頭皮音樂創作的核心價值,他透過作品喚醒本土意識,抗議政治的惡質,勇於在歌曲中表達自己的立場。
豬頭皮〈變形牽亡歌(土跤咧哭吆)〉
詞曲:朱約信
咱的 台灣 咱的 台灣
出世的所在 生長的所在
是啥麼人仔予咱的環境變賈此款
恁公仔欲呀死阿有交待阿
叫你彼三輕四輕毋倘來
結果五輕來啦 六輕嘛來呀
七輕八輕九輕十輕攏總來呀
(完整歌詞請見下方Youtube連結)

新台語歌浪潮
1990年3月,數千名大學生參與的「野百合學運」,
不但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,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,
同時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。
這場學運促成1991年廢除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,
並結束「萬年國會」的運作,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的階段!
1987年解嚴之後,「禁歌」與「方言歌曲」在廣電媒體上並沒有真正解嚴。在台灣還是三台(台視、中視、華視)時代,當年的「新聞局廣電處」仍雷厲風行的管控媒體及流行歌曲。那時「新聞局」明文規定,每家電視台一天只能播2首台語歌。這個限令的主要原因是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尚未解除,而「新聞局廣電處」和「警備總部」有一個「聯檢小組」,共同在檢查監看所有媒體的文化宣傳工作,直到1991年廢除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才結束。
審查解禁之後,台語流行歌曲發展得多彩多姿:一九九○年林強《向前走》問世,同時間的還有陳明章《現場作品一》以及《下午的一齣戲》;一九九一年《原鄉》,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台語專輯;一九九二年《新寶島康樂隊》、伍佰《少年吔,安啦!》、蕭福德《華西街的一蕊花》,還有一九九四年豬頭皮《我是神經病》,此時的台語流行歌,已拋開過去的悲情印象,融合出民謠、搖滾、「笑魁念歌」等不同曲風,為台灣流行樂壇掀起一波「新台語歌」的浪潮。

哈港風
80年代港劇「楚留香」登「台」,曾造成萬人空巷的奇景!
台灣也掀起一股香港風潮,並帶動港星赴台演唱中文歌曲。
80年代港劇「楚留香」登「台」,曾造成萬人空巷的奇景(大家都回家打開電視追劇)!台灣也掀起一股香港風潮,並帶動港星赴台演唱中文歌曲。
1991年台灣出現「四大天王」的封號,由劉德華、張學友、黎明、郭富城四大港星天王,從影壇、樂壇登上台灣媒體版面。張學友1993年推出國語唱片《吻別》,不僅在中港台熱銷,幾乎有華人的地方都在傳唱《吻別》,該唱片僅在台灣的銷量就破百萬,以136萬的銷量成績在台灣歷年唱片銷量榜位居第一,張學友也因此得到「歌神」封號。
八○、九○年代台灣的流行音樂,從「哈日」到「哈港」,充斥著香港的風騷香味與美食美聲。從楚留香到叉燒包,從周潤發到林憶蓮,「哈港風」讓台灣年輕人熱愛香港,崇拜港式中英夾雜的混血文化,流行音樂也同步發行當紅港星的粵語專輯,西化更深的香港,同時間大大的影響了台灣的影視唱片業。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陳秀男
音樂創作、製作人。進入「飛碟唱片」後,以製作、創作雙線並進,縱橫台灣流行歌壇,為華語音樂界天王、天后幕後操刀製作,先後打造了小虎隊《青蘋果樂園》、葉蒨文《瀟灑走一回》、張雨生《大海》、劉德華《真情難收》、郭富城《對你愛不完》、林憶蓮《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》…等眾多膾炙人口的專輯,是唱片黃金時期的重要創作人,見證了港台流行音樂巔峰。
ABC登陸台灣
海外來台發展的歌手,大多只有香港、星馬等華人歌手進駐台灣歌壇,自「L. A. BOYZ」來了之後,多了一種類型叫做「ABC」。1992年「L. A. BOYZ」推出第一張專輯《閃》,對於「嘻哈音樂」還很陌生的台灣流行樂壇來說,他們簡直像是橫空出現的一群外星人,震驚了當時的年輕人。
「L. A. BOYZ」穿著美式街頭的衣服,跳著在L.A.學會的街舞,唸著英語的RAP,從頭到尾一派美式作風,卻操著比華語還輪轉的台語,對台灣人來說真是倍感親切,似乎中、西兩種文化的衝突,在他們身上找到一種完美的平衡。「L. A. BOYZ」在台灣一共出版十張專輯與兩張合輯,以及街舞教學錄影帶,台灣樂壇也因為他們變得多了一點美式Style。
L.A. BOYZ〈閃〉
台灣唱片黃金年代
台灣「解嚴」之後,言論的自由,民主的進程,
讓寶島的精、氣、神飽滿無比,
百姓民生的經濟條件富足,台灣股市更上了萬點!
1989年陳淑樺〈夢醒時分〉、1992江蕙《酒後的心聲》、1993張學友《吻別》、張惠妹1996年的《姐妹》、1997年《Bad Boy》…等實體唱片,在台灣的銷售張數都超過百萬,連1997在台灣上映的西洋電影《鐵達尼號》,其原聲帶都有110萬的銷售成績。
1997年是台灣唱片市場最蓬勃發展的一年,根據RIT(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)提供的數據,當年度台灣唱片市場收益高達111億台幣的產值,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,世界排名第13位。90年代的台灣唱片市場,一張唱片平均銷售數字,都是30萬起跳,有50~60萬張的銷售成績也是很平常的事情。唱片市場一片榮景,飛碟唱片董事長吳楚楚說:「我們自己做的大概五十片左右,再加上代理版,一年大概會發兩百多片唱片,幾乎天天在發片就對了!」

跨國唱片公司進軍台灣
1995年國際五大唱片公司,如:華納、EMI、Sony、環球、博德曼…等,挾著龐大資金進軍台灣,併購了大多數的成功唱片廠牌,台灣唱片市場從「做音樂」變成「玩資本」。
幾乎90年代的本土唱片公司,都難逃國際性大公司的威脅,其中主要的關鍵在令人眼紅的大陸市場,據當時媒體報導:「估計平均台灣銷售一張唱片,東南亞只能銷售半張,大陸卻能賣到十五張。現在雖然大陸發行雖有限制且利潤有限,但是業者普遍看好後勢!」

連鎖唱片行
1987年,第一家「玫瑰唱片」正式在台北公館商圈誕生,之後陸續在各地設立分店,漸次拓展各類音樂的消費客群。為了擴大市場經營,90年代併入「飛碟集團」,開始大幅擴張,成為全台最大的連鎖唱片行。
連鎖唱片行除了「玫瑰唱片」外,還有於台南成立的「大眾唱片」,同樣於90年代由南往北攻略成立分店,大眾唱片最成功的銷售策略就是「紅配綠」,藉由唱片高、低價位的搭配,不但可以推銷一些鮮為人知唱片,更能捉住顧客精打細算的消費心理。到了90年代末期,「玫瑰」與「大眾」的唱片行門市全台已多達50家,唱片銷售的市場占有率更高達50%以上。
2002年台灣兩大唱片通路-「玫瑰唱片」及「大眾唱片」整合,成立玫瑰大眾娛樂股份有限公司,成為台灣實體通路的領導品牌。2003年更推出——玫瑰大眾音樂網「g-music風雲榜」音樂排行榜,以大眾、玫瑰唱片的銷售紀錄為統計基礎,讓民眾從排行榜中得知冠軍唱片。
然而,科技日新月異,網路與數位的技術高速發展,壓縮了實體唱片生存空間,2016年9月30日,玫瑰唱片實體門市完全結束營業,屬於實體唱片的輝煌年代也走入了歷史。
目前台北西城,有「五大唱片」、「佳佳唱片」…等連鎖唱片行,喜愛音樂的樂迷朋友可以到這些唱片行逛逛喔!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唱片行音樂職人
吳武璋,媒體稱他「賣了一輩子唱片的男人」,常常穿梭貨架、窩在倉庫、清點唱片,捉到歌手就抓住機會給唱片簽名,因為他知道有一天有個樂友會來買這張唱片。聽他說唱片行的故事,就像上個世紀的備忘錄;他說:「那一年代的唱片,一天單日營業額可以做到100萬,你們可以想像嗎?」又說:「那時候每一家唱片特色都不大一樣,可是我還是敢打包票,南區公館最精彩!」講完哈哈哈的笑聲,代表著他走過的黃金年代,和那些他賣了一輩子唱片的精彩故事。

淘兒唱片行
「Tower Records」是美國的跨國連鎖唱片行,在世界各地均有展開業務,宣傳口號是「No Music, No Life.(沒有音樂,沒有生活)」。至1999年為止,Tower Records己經是在全世界28國家有227家分店的超級跨國連鎖唱片行。
1992年「Tower Records」進入台灣市場。台灣的「Tower Records」以「淘兒音樂城」為中文品牌,其中一間門市位在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2號,往西門紅樓人行道旁3層樓建築全棟,被暱稱為「西淘」。淘兒唱片擁有美式賣場的優勢,不僅賣場廣大,有「試聽機」,貨色更是齊全,淘兒的跨國背景讓海外出版的唱片更容易平行輸入,想找什麼唱片在淘兒都找得到!然而,因全球實體唱片業逐漸衰退,2003年退出台灣市場,2006年美國Tower Records店鋪全部結束營業。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你是我的姊妹
一個來勢洶洶的聲音,一首大快人心的好歌!
連續十幾週高居IFPI銷售排行榜的第一名,來自台東卑南族的「張惠妹」,是90年代中,少數幾個台灣新人有條件擠下香港天王天后的歌手。
1996年製作人-張雨生,成功的打造新人張惠妹的〈姊妹〉,這首歌曲的爆紅,瞬間造成了流行歌壇的身體被解放!「聽歌」不再只是「聽覺」一件事,「聽歌」開始跟「身體」發生關係。唱片一發行後張惠妹《姊妹》席捲各大排行榜,史無前例的以新人之姿,首張專輯就銷售破百萬,隔年發行第二張專輯《Bad Boy》更是賣出至今無人能超越百萬排行榜榜首的傲人成績!
從〈姊妹〉開始,張惠妹的歌聲,帶我們從耳際竄到體內,迸發出來一股燃燒的能量,將台灣的歌聲又如一道銀河般的放射到整個華人地帶,在主流音樂的舞臺上呼嘯與發光。而台灣原住民熱愛唱歌的聲音天賦,也因為張惠妹大步地邁入華語流行歌曲的領域,征服華人世界!
張惠妹〈姊妹〉
詞曲:張雨生
春天風會笑 唱來歌聲俏 你就像隻快樂鳥
夏天日頭炎 綠野在燃燒 你讓世界更美好
記得你的笑 記得你的好 是山林裡的歌謠
我是一片草 被溫柔擁抱 我想你一定知道
你是我的姊妹 你是我的 Baby
Oh Yeah 不管相隔多遠
你是我的姊妹 你是我的 Baby
Oh Yeah 珍愛這份感覺
(完整歌詞請見下方Youtube連結)
音樂專欄

聽台灣愛唱歌

台灣,從土地發聲
郭英男(Difang,1921-2002),台東馬蘭部落阿美族人,
終身務農,唱歌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自1996年「亞特蘭大奧運」主題曲,使用德國” Enigma”樂團演唱的” Return To Innocence”歌曲中大量利用了台灣阿美族老人郭英男所錄製演唱的〈老人飲酒歌〉之後,台灣原住民族音樂,震撼了世界音樂的全球聽覺,也引發了台灣與美國之間長達四年的國際版權訴訟,最終這首歌以庭外和解,並將演唱表演權歸還台灣阿美族郭英男先生,而1999年魔岩唱片也因此在台北為郭英男夫婦召開了國際記者會,兩位阿美族老人在記者會現場落淚,感動自己的歌聲被國際正名。在台灣;我們稱為部落音樂的傳統,一夕之間成了國際超級舞臺與音樂商機的籌碼,1999年之後,以「原住民族」語系為基調的創作復興運動,這促成了原住民更具自信的民族覺醒,因此,陳建年、紀曉君、王宏恩、檳榔兄弟…等原住民音樂人以蓄勢待發的姿態,將族群音樂盛宴擺上,台灣流行樂壇開始邁向「音樂新浪潮」的時代!
除了原住民族的音樂,台語、客家歌曲的歌手與創作者,在這一場族群音樂浪潮中,也開始嶄露頭角。90年代台語音樂創作者有:陳明章、林強、朱頭皮、伍佰、濁水溪公社、陳昇…等,客語有:謝宇威、顏志文、陳永淘、交工樂隊…等音樂創作者,各以自己的母語創作音樂。
而身為族群音樂的歌手,他們除了企圖心與音樂上的共鳴之外,當然也需要幕後工作者與唱片公司的支持,持續耕耘本土音樂市場,才能得到大眾認同,路才能走得更遠。
台灣本土音樂,是深藏於文化之中經過提煉與時間長期的發酵,而保留下來的珍品,然而有人會問,這樣族群音樂的興起,在流行的角度上,它的精、氣、神,可以被大眾所接受,我們也因此對這個土地的多元音樂文化,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野火唱吧
阿公教的歌
這段影片是1982年紀錄「郭英男」阿公與耆老們,在台東馬蘭部落家中聚會的畫面,看見郭英男阿公與阿嬤唱歌,還俏皮的跳著舞,這段畫面實在難得!

從土地與環保意識中種歌
一首農民進行曲,
〈菊花夜行軍〉以農村常見的鐵牛車聲, 向農民致敬!
-摘錄自《菊花夜行軍》專輯文案
自從「解嚴」之後,開放黨禁、報禁,人民可依法組黨結社、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及從事政治活動,民間社會運動風起雲湧。1998年的「美濃反水庫運動」在此時凝聚了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創作能量,兩人在音樂創作與文學書寫上的搭配合作,創作始終連結人民與土地,從環保意識中種歌,透過不斷自我突破的藝術性。
1999年成立的「交工樂隊」,發行客語專輯《我等就來唱山歌》,其中〈夜行巴士〉鍾永豐將美濃鄉親北上立法院抗爭的情境寫成歌詞,由林生祥作曲、演唱;而2001年的《菊花夜行軍》更為「社會意識歌曲」樹立了全新的高標。「交工樂隊」的歌曲,圍繞著人民與土地,以客語創作滾動社會議題,為台灣種下一首首,屬於自己的歌。

90年代的台北音樂場景PUB
「音樂」只有在「唱」出來的時候是活的,
它活在聽的人和表演的人中間自然發酵成另外一個新的東西。
1990年,當林強在剛啟用的台北火車站唱著「啥物攏不驚」時,台灣已經脫離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(1949-1987),整個體制被衝撞,股市一度衝到1萬2千多點,野百合學運用集體的力量,加速台灣的民主改革,威權體制崩解之後,整個社會爆發了蓄積已久社會情緒,政治開放的氣氛,讓不少創作人擺脫80年代創作被壓抑的恐懼,自信的寫出他們對時代的觀察,形成流行音樂裡一股從地下要衝上地面的暗潮洶湧。「我們一定要變」成為年輕人在實踐的夢想價值!
這時台灣經濟突飛猛進,人民手頭闊綽,舞廳酒店的夜晚是娛樂的高潮,都市PUB林立,現場演唱開始萌芽。「伍佰和China Blue」的LIVE現場,在PUB唱響名號而且特色鮮明,大批民眾為了親眼目睹伍佰的現場魅力紛紛湧進PUB,1995年推出《伍佰的LIVE-枉費青春》現場錄音專輯,充分展現了伍佰LIVE的狂熱魅力和群眾的激動回響。
90年代的台北音樂場景
Vibe
巴而可
攤
女巫店
ROXY-前身是「AC/DC」搖滾屋
EZ5
漂流木
地下社會
聖界
Live-A-Go-Go
B-Side
主婦之店
ADLIP「啊!多離譜」音樂Bar
人狗螞蟻
SCUM
搖滾陣地
息嚷
SPIN
Roxy Rocker
Whisky Agogo
Live-A-Go-Go
犁原
犁舍
推薦閱讀>音謀筆記:90年代台北音樂場景
「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,著作權皆屬於野火樂集所有,非經同意,不得轉載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