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不是我的家
80年代是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十年。
羅大佑寫出了,像刀子一樣鋒利的〈鹿港小鎮〉,標誌了這個新時代的開端,
延續「唱自己的歌」的原創精神,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開始激烈蛻變。
1982年,羅大佑猛然拋出首張專輯《之乎者也》,一夕之間,搖滾的語彙碎裂了禁錮的歷史。台灣也在流行歌譜上破四舊,重新結構人們的靈魂與未來的歸依,羅大佑早期的作品將孔老夫子入詞,也以叛逆的語氣唱著〈鹿港小鎮〉,怒氣沖天地吼出「台北不是我的家」。
羅大佑全身黑衣、黑鞋加墨鏡,塑造出他個人鮮明的「黑色意象」,甚至當時的電視節目更配合他的風格,不僅在節目中抽菸,打破華麗佈景與歌星制式走位,甚至本人觀看電視中的本人唱歌、電視中的電視等拍攝手法,在80年代可謂「超前衛」!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羅大佑
台灣知名創作者、歌手、製作人。
1970年代在醫學院讀書的羅大佑,因緣際會認識「閃亮的日子」導演,開啟了他的音樂創作生涯。劉文正說:「羅大佑所寫的第一首歌〈神話〉是我唱的。」羅大佑也為該電影寫下多首經典歌曲〈歌〉、〈閃亮的日子〉…等歌曲,皆是他在歌壇首度發表的作品。

同樣以「黑色意象」為主的蘇芮,發跡於西洋歌曲為主的Action(愛克遜)合唱團,1983年她的首張專輯《蘇芮》( 搭錯車電影原聲帶),搭上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列車,爆發式的唱腔,用歌聲吶喊著:
「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
是我們改變了世界
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」
主流歌壇出現一道,以黑色、憤怒、疑問、飆嗓為主的聲線,一語道破了當時流行歌曲的陳舊桎梏,他們的歌不僅僅造成了銷售熱潮,更進一步對年輕歌迷進行了一場思想教育。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蘇芮
蘇芮在搖滾、靈魂及流行樂等風格間遊刃有餘,叱吒八十年代的台灣樂壇,她總是以俐落造型亮相,傳遞出獨立新女性的氣質,獨樹一格。她唱過如〈一樣的月光〉、〈牽手〉、〈親愛的小孩〉、〈跟著感覺走〉等諸多金曲,皆成為一代人心目中永遠的經典。

台灣早期 Music Video
戶外節目跟著歌曲遊台灣
台灣1960~1970年代早期電視節目表現音樂,大多是以歌唱節目「一歌一景」方式呈現,在攝影棚搭設佈景、導播take畫面,歌手搭配樂隊現場演唱或是舞群伴舞,如「群星會」、「銀河璇宮」、「每日一星」、「蓬萊仙島」…等;最早到戶外錄製歌唱節目的,則是崔苔菁主持的「翠笛銀箏」,拍攝許多崔姬在台灣風景名勝的歌唱身影。雖然這時的電視節目以「綜藝」為導向,談不上如今多變的MV影像風格,但是歌星迷人的風采與歌唱,卻是觀眾日常生活中最佳的娛樂,也算是台灣土製的「Music Video(MV)」了吧。
胡德夫〈匆匆〉
〈匆匆〉作詞人-陳君天,1975年擔任台視除夕特別節目製作人(亦是知名節目《群星會》製作人),邀請胡德夫上節目演唱歌曲寫;陳君天感念時光匆匆一年過去了,寫下〈匆匆〉歌詞,並由「胡德夫」譜曲演唱,並於該節目首次發表。
卡拉OK:走來走去的Music Video
1980年代「卡拉OK」盛行,取代傳統的「那卡西」樂隊伴奏,「卡拉OK」的唱機、伴唱帶在影像上後製有提示功能的歌詞字幕,讓愛唱歌的台灣人,隨時隨地都能高歌一曲,也帶動了「你歌」、「優必勝」…等卡拉OK公司銷售佳績;但卡拉OK伴唱帶收錄的歌曲,是否有取得合法授權,也引發一波音樂創作者版權爭議。
「卡拉OK」伴唱帶需要大量的曲庫與影片,所以將許多經典華語、台語老歌,重新拍攝很多美麗的少男少女在沙灘、花園、城市或是房間裡走來走去,或是到國外美麗景點走來走去的「音樂錄影帶」,但就是沒有原唱歌手的畫面,形成當代一種特殊的音樂影像風格。

MTV,好屌!
1995年登陸台灣的MTV台,你能招架嗎?
1980年代,美國開始出現播放「音樂錄影帶(MV)」的電視頻道(MTV台),觀眾對象鎖定青少年族群,影像語言幽默新潮、創意十足,容易吸引觀眾眼球,有大量明星藉由MTV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,如:Michael Jackson、Madonna…等,而他們突出迥異的造型與經典的舞步,都在觀眾眼前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然而,台灣直到1995年「MTV台」才開播,是台灣第一個「音樂電視頻道」。曾擔任「MTV台」總經理的倪重華說,當時大眾普遍對『MTV』的印象都是唱卡拉OK的包廂,以為是不良場所,後來做了一個大型的廣告campaign,畫面主打一個男子下體吊著一台播著MTV的電視,就像練「九九神功」那般威猛,字幕打出「MTV音樂頻道,好屌」,最後還回馬槍問一句「你能招架?!」這廣告在在挑釁了當時社會的敏感神經,倪重華說:「是「新新聞周刊」救了我們!「新新聞周刊」把那個廣告,以社會現象的角度做了一個報導,剖析當代年輕人口頭禪的社會現象,所以就那一個報導就把廣告拉到一個社會的層次。」
MTV台形象廣告
1996年,MTV的系列形象廣告由「孫大偉」執導,其中的「好屌篇」等更成為廣告教父—孫大偉的經典傳世作品。

隨身聽 隨處聽
隨身聽(Walkman)讓聽音樂變得私密而個人化,
年輕學子們「人手一台」的願望,
使得音樂產品的需求呈現倍數增加,連帶刺激流行音樂市場的銷售量。
八○年代台灣的經濟起飛,科技傳播日新月異,傳統由收音機,電唱機,卡式錄音機到匣式錄音機的設備,一台可以隨身跟著走的隨身聽(Walkman)於焉誕生。這個時代從民謠走向搖滾,台北城也從樸直走到繁華。
流行音樂深入人心的魅力,隨著載體改變更加無遠弗屆。可見卡帶已經變成流行音樂的主流產品。
硬體是一個關鍵,若沒有隨身聽,日本「新力」沒有發現隨身聽,卡帶的成長速度絕對不會那麼快。播放黑膠唱片需要一台「唱盤」,卡帶的「隨身聽」,讓音樂變成「隨身」聆聽的重要陪伴。
「卡帶」,體積很小,價錢便宜,一下子就取代了黑膠唱片。而隨身聽,隨處聽,聽音樂變得私密而個人化,年輕學子們「人手一台」的願望,使得音樂產品的需求呈現倍數增加,連帶刺激流行音樂市場的銷售量。80年代流行音樂工業體制的漸趨完整,奠定台灣城在華語流行音樂世界的領先;許多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,顯現時代的面貌,銘記時代的情感,讓人深深喜愛無法忘懷。
歌廳、秀場、卡拉OK

早期娛樂不像現今豐富多元,50年代去「歌廳」聽歌,是有錢人的休閒,觀眾大多是做生意的老闆或軍人,喜歡的歌大多以日本歌與華語歌為主,當時聽台語歌的觀眾比較少;到了80年代,台灣社會從農業轉型到工商業社會,股市屢破萬點,百姓經濟條件富足,許多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,顯現時代的面貌;台北,成為台灣的夢想城,從台灣各地北上的年輕就業人口愈來愈多,而流行音樂市場,也因為幾十年來的族群融合,聽台語歌曲的聽眾更多了,台語流行歌曲市場成績斐然,其中以:江蕙、葉啟田、陳小雲、陳雷、陳一郎、陳盈潔、林晏如…等以台語演唱為主的歌星都具有個人的代表作品,秀場、歌廳、卡拉OK…等聽歌現場的助力讓台語歌曲擴散,也使台語流行音樂更普及社會大眾。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紀露霞
50年代進入「民聲電台」演唱初試啼聲,同時於淡水河露天歌廳登台演唱,學校畢業後,便開始於台北市西寧南路的「碧雲天」歌廳演唱,當時樂隊領班為關華石老師。
資料來源:《紀露霞的歌唱年代》,2016,台北
電視綜藝節目捧紅歌壇天后
台灣已故的資深電視製作人-黃義雄先生,人稱「寇桑」,他於「台視」開辦之初,投入電視節目製作,三十多年來製作無數高品質、高收視率的優質電視節目,他曾在紀錄片「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影音紀錄」談到當年他在歌廳外的喇叭聽到江蕙的歌聲(當時歌廳掛牌名為「江淑蕙」),惜才的寇桑,便引介尚不出名的江蕙,上電視節目唱歌,為這將來一步步成為台灣歌壇台語天后打下群眾基礎。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黃義雄
資深電視製作人,1978年設立「百是傳播企業有限公司」;2011年獲得第46屆電視金鐘獎「特別貢獻獎」,肯定這位「台灣綜藝界教父-黃義雄」多年來製作優質節目為觀眾帶來無數歡笑。
音樂專欄

聽台灣愛唱歌

偶像風
那時電視只有三家電視台的1980年代,
逛唱片行、買唱片、聽音樂是當時年輕人的娛樂主流。
歌壇以「偶像」為主的派別興起,哈日風盛行,流行音樂開始模仿日系歌手的形象和曲風,形塑自己的偶像歌手,因此出現了「玉女掌門人」這一系列,年輕貌美的歌手類型,從江玲、林慧萍、金瑞瑤、楊林到城市少女。
而男偶像,就當屬「小虎隊」的天下,年輕的歌迷模仿著他們的外型穿著,口中哼唱著他們的歌曲,除了購買偶像明星的專輯之外,唱片行也開始販售他們的周邊商品,從最受歡迎的照片、書卡,到摩托車的擋泥板,他們年輕貌美的臉孔,無所不在,而觀眾們最欣喜的是偶像們走入凡間,開始流行簽唱會和巡迴演出。
音樂地圖
唱片行.時光機
80~90年代「唱片行」除了買得到卡帶、CD以外,也是偶像周邊商品的集散地。如今在「古亭捷運站」附近就有一間彷彿走入時光機的店鋪「沒有新歌的唱片行」,充滿時代感的歌星海報、各類偶像周邊商品,更多的是陪你走過青春歲月的一些歌。

愛拚才會贏
〈愛拚才會贏〉這首歌推出之後,
瞬間燃起全台灣耳朵的震撼。
那是解嚴的第二年,向來宿命的台灣人,已經解脫了對過往不認命的枷鎖,寶島在政治上呈現「新氣象」,卻沒有在民生上出現「新現象」。
資深音樂人-熊儒賢曾訪問「寶島歌王」葉啟田先生,有關「愛拚才會贏」這首歌的成就,葉啟田解析了流行歌曲反映社會的意義:「〈愛拚才會贏〉是1988年發行的,當時是台灣解嚴之後,我跟詞曲作者陳百潭老師談到社會的改變,我們都認為解嚴就是小鳥都放出來了,大家更要衝、要拚、要為自己贏。討論之後陳百潭老師提筆創作,我聽到寫出來的歌之後,就跟唱片公司說,這首歌會「抓龍」(形容歌曲會深植人心),飛龍在天,會流行很久很久!」
音樂專欄

聽台灣愛唱歌
「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,著作權皆屬於野火樂集所有,非經同意,不得轉載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