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達,在台北吟遊!

「如果你聽過披頭,滾石或鮑布狄倫,而沒有聽過陳達,

只能表示你心胸不夠開闊,生活不夠豐富……

一句話:你的搖滾樂精神是假的。」

——摘自《滾石雜誌》


70年代的台灣,處在一個悲觀與樂觀並存,純真與世故交錯的世界裡。1969「釣魚台爭議」、1971「退出聯合國」、1973「石油危機」、1974「蔣介石逝世」,讓台灣社會充滿了風雨飄搖的驚懼;可是另一方面,十大建設、家庭即工廠、加工出口區的成立、連續十年百分之十以上的經濟成長率,卻也讓台灣對未來充滿了夢想。

1976年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「稻草人餐廳」,老闆向子龍邀請了恆春走唱歌手「陳達」現場演唱,他那「鄉土氣氛瀰漫」的歌聲,「既不商業,也不流行,却使人想起泥土、鄉愁與遠方」,更啟發了知識份子強烈的「自覺意識」。

據瞭解,其實更早在1940年晚期,從日本回台的「許石」積極採集台灣民謠,還曾與當時就讀台南高商的「文夏」到恆春採集鄉土歌曲,便「採譜」紀錄過陳達演唱〈思想起〉。到了1960年代晚期,許常惠與史惟亮「民歌採集」走訪台灣各地以「錄音」方式紀錄,尋找這塊土地上屬於自己的民謠。

「陳達」素樸滄桑卻充滿生命力的歌聲,是台灣70年代尋找「自己的歌」的重要象徵。1971年,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」出版了《陳達與他的歌》唱片,這張唱片雖然沒有商業上的成功,卻許多人心中播下了「唱自己的歌」的種子;1977年「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」邀請到更多鄉土音樂,有福佬系民謠-陳冠華、恆春調說唱-陳達、客家系民謠-賴碧霞, 以及「鹿港聚英社」的南管音樂…參與演出,陶曉清在〈鄉土的晚上—記民間藝人音樂會〉一文提到:「前一陣子呼籲喜歡唱歌的朋友自己寫歌,在吸收夠了外來的營養之後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來,這是往前走。而像『民間藝人音樂會』這樣的活動,能在純樸的鄉土音樂裡,可以找到先人的血汗淚,這是往後看,是找尋自己的『根』。」

李雙澤,唱自己的歌!

「我們要一起努力做自己的歌,唱自己的歌……」;但自己是誰?

我是誰?

我們是誰?


1974年,李雙澤為胡德夫舉辦了「美麗的稻穗」演唱會,演唱會上除了演唱西洋歌曲,也演唱原住民歌曲〈美麗的稻穗〉。

1976年在「淡江大學」的一場民謠演唱會上,李雙澤拿著一只可樂瓶上台,對著滿場來聽西洋歌的觀眾說,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?忽然,李雙澤上台拿著可口可樂,說:「我喝可口可樂從台灣喝到紐約,我唱Bob Dylan從台灣唱到紐約,可是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歌啊!」

蔣勳說:「他那一下那個舉動我也是相當的驚訝,沒有一個人不驚訝的。可口可樂打下去,然後說難道我們就只有這些歌嗎?我們還有什麼歌可以一起唱的,大家都沒有聲音。」

現場李雙澤問大家,在這樣一個民謠演唱會裡面都唱美國流行歌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,當然就有一些掌聲有一些噓聲,他就開始唱,他唱台灣民謠就引來一些噓聲,他就火大了,就唱了一首〈國父紀念歌〉引起更強烈的噓聲,最後他就說你們要聽西洋歌曲我就唱一首給你們聽,他就唱了Bob Dylan的〈Blowing in the wind〉。當時的李雙澤非常清楚,一個社會一直以他人的語言在唱歌,這個歌永遠不會影響到普及大眾,永遠不會影響到人民,他真的在這方面比任何人的自覺要高。
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李雙澤

於1949年生,歿於1977年,為台灣七○年代畫家、文學作家、作曲家、民歌手。

「大聲唱歌,用力敲鐘」的李雙澤,敲出了1976年12月3日的「淡江事件」,隔天台灣藝文界便燃起了對「唱自己的歌」的論戰,當晚李雙澤即創作生平第一首歌曲〈我知道〉;爾後他創作了九首歌曲,其中,最廣為傳唱,甚至貼上無數標籤,便是他作曲,梁景峯改詞的〈美麗島〉。

台灣留聲機特展系列活動『線上紀錄片限時播映』,
歡迎線上收看:
10月09日(六) 2:30pm 「再見李雙澤」紀錄片
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李雙澤老友—徐瑞仁

1974年,李雙澤「國際學舍」籌辦一場演唱會,名為「美麗的稻穗」演唱會。當時與李雙澤一起籌辦的好友-「徐瑞仁」,更是幫忙印海報、賣門票。這段塵封的記憶,隨著李雙澤過世,也很少人提起了。

很榮幸我們能邀請到李雙澤當年好友「徐瑞仁」老師,與我們分享當年那個「唱自己的歌」的時代。

校園民歌元年

冷戰時期出生的嬰兒潮世代,

這個時候,他們已經是對創作蠢蠢欲動的大學生,

他們彈著吉他摸索自己的語言,成為新一代聽眾實踐自己想像力的開始!

1975年,台大學生「楊弦」,以「余光中」的詩作,

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一場創作民謠音樂會。


1975年的6月6日,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演唱會在台北「中山堂」展開-「楊弦的創作民謠演唱會」。楊弦為了這場演唱會,從余光中 《白玉苦瓜》詩集裡的詩創作了8首歌曲,楊弦說:「早期的新詩比較自由,余光中的詩意象比較鮮明易懂,不會太生澀,演唱會前半場也請了一些像賴聲川、胡德夫…共同演出,主要演唱熱門西洋歌曲;後半場則是以『中文詩』創作的歌曲發表,所以那個演唱會的名字就叫做『現代創作民謠演唱會』。」
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楊弦

1950年出生,民歌手,出生台灣花蓮。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,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,開啟對音樂的興趣。楊弦開始嘗試以「余光中」的詩作「鄉愁四韻」為詞,為之譜曲。

楊弦的作品風格,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,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,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,透過當年著名廣播主持人陶曉清的大力引薦,掀起台灣校園民歌風潮。

圖片來源:李子恆

金韻獎、民謠風、民歌西餐廳

一九七○年代的台灣創作民歌風熾,地上是主流的「校園民歌」,

天真直白的創作音樂取向,贏得大眾的掌聲!


七○年代在台灣展開的校園歌曲,讓流行音樂有了另一番新氣象。大學生們穿著白襯衫、牛仔褲,揹一把吉他,從寫歌尋找自己對世界的解釋,這份集體意識,不但觸動了唱片公司敏銳的神經,紛紛舉辦「金韻獎」、「民謠風」等音樂大賽。

這群大學生他們也顛覆了,濃妝豔抹、扭腰擺臀的華麗舞台,讓流行音樂,從以娛樂為主體的表象風格,回返到以聆聽清純為主的浪漫主義。

而這些以大學生為主的創作年輕人,受到學生族群的熱烈歡迎,除了出版專輯、詞曲歌譜之外,大學生社團廣泛開辦「吉他社」、「熱門音樂社」;而,雨後春筍般的「民歌西餐廳」,林立於各大城市之中;學生們拿著一把吉他走在路上,是典型文青的風格,而大學校園開始舉行大量的「校園民歌演唱會」,讓這一群民歌大軍,成為主流的偶像。

詩與歌的李泰祥

天生的浪漫和優渥的才情,

讓李泰祥得以用更多的創作曲風,

豐富作品的生命力!

1974年10月6日,一篇名為〈中國飯店〉的作品,於「聯合報」副刊刊出,這篇以「撒哈拉沙漠」為背景,描寫自己異國婚姻的作品,與當時副刊上其他文章截然不同,吸引了大批讀者。

作家三毛用她的文采,帶領台灣讀者騰空旅遊,為中文書寫帶來了一股新意象。

這一年,音樂家李泰祥,剛從美國返台,受聘擔任,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副指揮及台灣大學交響樂團首任指揮,他們兩人一個在文壇,一個在樂壇,聯手寫過膾炙人口的歌曲。

李泰祥,阿美族馬蘭部落族人,台灣近代重要的音樂家。他的歌是我們青春的記憶。李泰祥的音樂作品,從〈橄欖樹〉開始影響了一整代的華人,也開啟了古典和流行音樂的跨界風格。70年代台灣文藝新潮流的創作者,經常有私房沙龍的藝術聚會。某天,作家三毛特別來聽〈橄欖樹〉的作曲,聽完之後,意猶未盡,李又彈了一曲未填詞的歌,彈畢,三毛聊了自己對這首音樂的想像,與李泰祥討論之後,即填入歌詞,說:「你看看!」隨後三毛轉身,拋給李一個認真的眼神。沒多久,李泰祥坐在鋼琴前,寫成了〈一條日光大道〉。
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李泰祥

他的歌就像豐沛的音樂甘霖 ,一生專注於理想「用心不分,乃凝於神」。

李泰祥的音樂,從古典出發,在通俗與流行音樂中多方摸索,經過文化與民族元素、多元而跨界的創作組合,讓音樂帶來無限的感動。

音樂專欄


「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,著作權皆屬於野火樂集所有,非經同意,不得轉載」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