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片製造

「流行音樂」提供了百姓的文化娛樂,

當黑膠旋轉出優美旋律的年代。

一張黑膠專輯,從錄音到生產,

都是前輩們透過摸索研發,屢敗屢挫,篳路藍縷走過來的科技歲月。

日治時期,日本人並沒有留下唱片錄音和產製技術。台灣的唱片業者,因為沒有第一手的錄音技術,只能以翻版唱片,做為模擬生產技能的第一步。才剛剛啟蒙的台灣流行音樂,從工廠與熔爐的濃煙中,創造自製的流行歌。

第一唱片、錸德科技董事長葉進泰 先生

1928年生,於2019年逝世。生前擔任錸德集團董事長,為技術產製唱片、CD光碟之產業人士。從早期洋乾漆唱片,到尖端科技的雷射光碟,瞬息萬變的科技趨勢,葉進泰董事長親自見證音樂載體的改革。

葉進泰董事長所率領的「錸德集團」更跨入技術更複雜先進的高科技雷射光碟領域,多年的經營成果也陸續在國內與國際間發光發熱。


淡水河的露天茶棚

台北淡水河畔流行起「露天歌場」,

一把蒲扇、一杯茶,現場聽歌的文化,開始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。


1949年,國共內戰結束,撤退來台的官、民、兵人潮多達百萬,初來台灣的外省人,大多數還是軍人或公務員身分,他們飄洋過海來台,準備在台灣待個幾年就回去。但他們不知道,他們可能永遠離開他們的親人;他們的家鄉…這些外省軍公教人員離鄉背井來到台灣,想念家鄉,又無法抒解心中的愁緒,聽歌是思鄉惟一的解愁方式,50年代初期的「艋舺」(為今時的「萬華」),台灣首座河邊露天茶棚「河乃莊」,首見歌星駐唱場景,不僅開啟淡水河岸繁華新頁,也是日後「台灣歌廳」的前身;台北市桂林路底接環河南路一帶, 艋舺三清宮現址與旁邊公園,全屬「河乃莊」舊址範圍,曾在民國42年出版的「北市要覽」中,與總統府等名列重要地標。

音樂故事影音特輯

紀露霞

50年代進入「民聲電台」演唱初試啼聲,同時於淡水河露天歌廳登台演唱,茶棚下的觀眾,一手蒲扇,一杯茶,乘涼聽歌,在淡水河畔消磨時光。

離鄉與思鄉之歌

二戰後的台灣社會民生凋敝,聽歌是讓大眾苦中作樂獲得最大的安慰,

從河邊和廟埕聽歌,發掘出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聲!


淡水河畔的露天歌棚,這裡只擺設簡單的桌椅,現場不賣門票只賣茶,一杯茶五角,很經濟實惠。因此每當夕陽西下,每家茶室都坐滿了飲茶聽歌的人。全盛時期有二十餘家露天茶室,估計每天會湧來上千名的聽眾,演唱的正是「上海時期」流行的歌曲。這些嗓音嗲媚,吳儂軟語的國語歌,正好填補了他們思鄉的情懷。

華語、台語、日語這些過去的流行歌曲,填滿了戰後台灣這個島嶼,而台語創作歌曲,大都以「走唱」的形式在民間流傳,一些反應人民戰後生活處境的歌曲,也因此成為無價的資產保留下來。

在地庶民的生活歌謠

歌曲是直接的,它直接地進入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情感,

聽一首歌,留下一行淚,

觸動的,都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動與記憶。

戰後的台語歌曲創作中,「庶民風貌」是創作者重要的題材,當年紅極一時的台語流行歌,將民間叫賣聲寫入歌曲裡,也將在地生活感,和市井小民的心聲,譜寫成歌。

1949年創作、發表的「燒肉粽」,成功的展現民間底層的聲音。這首歌是有天晚上,「張邱東松」夫妻兩人正隨意閒聊,突然從街上傳來一陣陣燒肉粽的叫賣聲在清冷的街道上呼喊著,張邱東松便作出了這首反映出小市民辛酸悲苦生活的歌曲。

這些歌曲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,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歌非常貼近當時的人,甚至跟自己的角色一樣,心酸,期盼,彷徨,流行歌就這樣進了每個人的心裡。


「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,著作權皆屬於野火樂集所有,非經同意,不得轉載」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