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留聲機年代
留聲,是記憶的一部分,時光的一部分,也是歷史的一部分…
如果不是留聲機和曲盤,紀錄了這美麗動人的歌曲,
一首歌如何在時代的遷徙與流離中,找到自己的生命力!
在100多年以前,「聽音樂」是件很困難的事。當時的人們必須有能力,才能享受這種高檔次的生活娛樂,直到18世紀末,歐美積極發展印刷工業,才開始有一些歌劇短歌被印製成歌本或樂譜來販賣。
西元1877年,在美國的「愛迪生」發明錄音裝置,可以將聲波變換成金屬針的震動,然後將波形刻錄在圓筒形臘管的錫箔上,當刻錄的軌跡行進時,便可以重新發出留下的聲音。這個裝置錄下愛迪生朗讀的〈瑪麗有只小羊〉,總共8秒鐘的聲音成為世界錄音史上的第一聲。
而這時,在地球的另一邊的「台灣」,民間的娛樂活動,大都靠戲班在庄頭演出歌仔戲、南北管、偶戲…等,或偶有走唱藝人拿著月琴唱一些民間故事。直至日治時期,才引進留聲機,這個蓄音的發明,令所有人大開耳界,原來「歌」是可以透過曲盤和留聲機來聆聽與流傳。

台灣在地的聲音
1895年剛割讓給日本的台灣,雖然還是個未現代化的農業社會,卻也因商人跨海貿易,和新奇的「留聲機」科技,有了第一次的接觸。這是現代唱片最早出現在台灣的紀錄。然而,日本政府對台灣的殖民政策,卻加速了唱片在台灣普及的程度。
早自19世紀末開始,日本即在本國及殖民地積極進行現代化的維新運動。當時擔任台灣民政長官的「後藤新平」,一邊延續文攻武嚇,軍事鎮壓的硬性策略外,也一邊以軟性手段,倡導提升台灣人的文化水平。而這當中,音樂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觸媒角色
1904年10月21、22日兩夜,後籐新平在台北「榮座」召開台灣第一個「慈善募款留聲機欣賞會」,這是台灣被日本人統治後,首次由台灣仕紳、日本人和總督府官吏…等共同參加的音樂會,所有人都盛裝出席,現場共募得壹萬多圓。這樣的成功經驗,讓後藤陸續在台灣辦理更多的留聲機欣賞會,並開始將留聲機派發到各學校作為教育的工具,或許後藤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台灣呼應日本「維新運動」如火如荼的熱潮,但這卻是留聲機和唱片在台灣普及的第一步。
但對已具備資本主義嗅覺的日本商人而言,「台灣」正是一個值得投資的未開發市場,因此,1910年日本來台設立了「日本蓄音器商會台灣出張所」負責銷售留聲機與唱片,但真要開發一個不同語系的市場,即使有了通路,和在地市場的連結卻還是很薄弱。因此1914年「日蓄」開始嘗試錄製「台灣在地的聲音」。
台灣歌製造所:古倫美亞唱片公司
1910年「日本蓄音器商會」(其為「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」前身),成立同時,也在台灣「榮町」設立「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台灣出張所」(「榮町」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,在新公園之西,今中正區的衡陽路,寶慶路,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,延平南路之一部均在町內,衡陽路在當時名為「榮町通」。「榮町」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,因而有「台灣銀座」之稱。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「菊元百貨店」於1932年在榮町落成)。台灣,在日本殖民的文化影響與「蓄音器(留聲機)」發明下,首度聽見「曲盤」流洩的歌聲。

1914年,第一位推動邀請台灣樂師赴日本錄音的是日人「岡本檻太郎」。當時,他帶著台灣樂師-「林石生」及十多名歌手,坐四天三夜的船到日本東京,錄製了第一批由台灣人自己演唱演奏的唱片。再運回台灣銷售。終於我們可以在鐘錶店、雜貨店,甚至藥局買到屬於台灣自己的音樂了。
日商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」從1933年開始推動台灣原創歌曲,錄製具有「台灣味」的歌曲,部分的創作歌謠如〈港邊惜別〉、〈港都夜雨〉、〈望你早歸〉及鄧雨賢〈望春風〉、〈雨夜花〉、〈月夜愁〉…等歌謠,因運而生。

第一首台語流行歌
1932年,在台灣的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開張的這一年,為了宣傳由「阮玲玉」主演的上海默片「桃花泣血記」,片商特地作了一首同名宣傳歌,而「古倫美亞」唱片公司的負責人「伯野正次郎」,立刻把握商機,找來旗下歌手純純灌錄〈桃花泣血記〉歌曲,而這張唱片成功的在市場上掀起熱潮,放映期間,樂隊每天都會到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帶演奏,隨著電影的放映,使得這首宣傳歌曲大大流行起來,〈桃花泣血記〉電影宣傳曲的轟動,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史上重大的轉捩點,也是日治時期以曲盤錄製的第一首台語當代流行歌曲
從〈桃花泣血記〉當中,柏野正次郎看到台灣新音樂的潛力,也看到了「台語流行歌曲」的市場,於是;他找來創作者像是:鄧雨賢、李臨秋、周添旺、姚讚福、蘇桐…等人合作詞曲創作,開始灌錄台灣語系的唱片,幾乎每一張都暢銷,這不但引發了各唱片公司紛紛起而效尤,更重要的是一種具現代文明的新音樂,帶起了指的是摩登城市生活風格。

中山堂 曲盤會
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」原址對面,即是今日的「台北市中山堂」,當時稱為「台北公會堂」,始終為台灣地區重要之藝文展演活動場所。而「中山堂」於日治時期即是台灣最重要的「曲盤會」據點,當時一般民眾買不起曲盤及曲盤機,因此就舉辦「曲盤會」採用「售票」的方式,提供民眾入場聆聽曲盤,成為當時休閒生活的。
音樂地圖:台北市中山堂
台北市中山堂
地址: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
「中山堂」原址在清領時期,為欽差行台的所在地。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,並作為施政紀念重要建設項目之一,移除部分建築物後,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「台北公會堂」。正式動工是1932年11月23日,工程費時四年,於1936年12月26日建造完成,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,全部工程共耗費九十八萬日圓動用工程人員九萬四千五百餘人次。

台灣歌和殖民曲
一九三七年開始,日本人在台灣的「皇民化運動」
將許多台灣歌曲改編成日語歌詞流傳,
但台語流行音樂與文藝的大旗,隨著二戰結束,
台灣的流行歌,又開始重新開啟另一個世代。
在〈望春風〉、〈雨夜花〉…等歌曲紅遍全台這段期間,「九一八事變」、「一二八事變」、「蘆溝橋事變」相繼爆發,台灣不久之後也捲入戰爭的風暴裡頭。1937年,台灣進入戰時體制,總督府開始著手把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,在音樂上以「音樂報國」為統治目的,推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政治的干預愈來愈鮮明,而受到民眾歡迎的台灣本地音樂人,自然要成為總督府要善加利用的民間資源,因而產生了所謂的台語愛國流行歌。
當時,唱片市場中開始有些類似〈送君曲〉這樣因時代變動反映人民愛國情操的台語歌曲出現。它講述著投入戰爭的「台灣軍伕」,不知何時能再回來,家鄉的妻小,懷著光榮又悲傷的心情,目送丈失啟程去中國打仗的複雜情感。不只如此,隨著戰事高升,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政策也愈來愈積極。
一些台灣人民熟悉的流行歌,成為最佳的利用工具…原本是愛情故事的〈雨夜花〉,被日本人「栗原白也」重新填詞,成了歌誦為天皇覆命,勇赴沙場的〈榮譽的軍伕〉。原作曲家鄧雨賢也不得不化名為「唐崎夜雨」重新譜曲,原本淒美悠揚的旋律變成雄壯激昂的軍國進行曲…
這些曾在30年代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,在1941年被「皇民化」,雖然歌詞被「日本軍國化」改寫,但曲調生命不死,仍以一種新的時代生命;新的時代情懷繼續流傳至今。
隨著1941年「珍珠港事變」、「太平洋戰爭」的全面爆發,世界局勢更趨緊張。東亞的城市裡已經沒有大眾娛樂可言。社會經濟開始蕭條,才剛剛步入壯年的台灣音樂人,只得另外自謀生路。不久之後,無情的戰火開始在台灣轟炸,恐怖的防空警報聲經常響徹雲霄。
無情的戰事,炸毀了位於台北的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」,在戰火的摧殘下,台灣的唱片產業在歷經十年創作豐沛期後,因戰爭而逐漸停擺。
「本網站上之一切文字,著作權皆屬於野火樂集所有,非經同意,不得轉載」